薩古魯書籍《 karma 》心得與摘要(八)
A
「事實上,你所謂的過去,都只是記憶上的存在。你看出這一點了嗎?所有塑造過你的生活事件,所有你曾經做過的工作,所有你銀行裡的存款,所有你度過的假期,你所有的對話和爭執,你所有的愛、恨或漠然的關係,所有你培養的友誼和敵人,所有你讀過的書,所有你看過的電影,以及所有你讀過的經文——所有這些,都只存在於你的記憶中。」
《瑜伽經》提及:「惟因彼之故而有所見之性。」
意思是,你所見到的對象的本質,僅是為了那個見者(你)所存在。
既然所見到的對象(drshya)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見者,也可理解到,原來我們以為的,對所見之人事物的覺察和認知,仍是形塑於我們自身過往的記憶。
若對此無有記憶,或抹去過往記憶,每時每刻每個當下都是新生。
B
「你的業讓你能夠收集到一定分量的生命。你所謂的「我自己」,只不過是你為自己所捕捉的那份生命所取的名字。但是,如果我們抹去你所有的心理印記,那麼你就無法以一個人而存在,你會以純粹的生命而存在。就存在來說,你就是生命的本質。在這個基本的、未顯化的狀態中,你完全沒有時間,也完全沒有業;你是不死的、不可摧毀的、永恆的。
那麼,當個體性的迷思被打破後,還剩下什麼?
你就抵達了循環性時間的終點。」
奧義書將「身體」的範圍擴大到頭銜和財產,並將身體分為社會(繼承而來的或後天得來的財產)、物質(專業技能、美貌等)和精神(感情、想法等)。
並表示,若身體死亡時,擁有這些財產的存在者(kshetragna)仍依戀身體,尤其是財產、頭銜等身外之物,則會再次投生。
否則,將能夠完全擺脫一再投生與死亡的輪迴。
也是抵達了循環性時間的終點。
C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時時刻刻都要保持覺知,然後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下一刻是必然的嗎?
不是。
如果你在這一刻是有意識的,你會發現只有這一刻才是必然的。
那麼,下一刻呢?
有一百萬種可能性。
如果你是有覺知的,就會積極地、機動地接受這一刻,而你自然就會活在人人渴求的幸福當中。除此之外,無其他可能,因為幸福不是一個情境、一個目標或一個目的地,幸福就是你存在的常態。於是,痛苦就終結了。」
除了身體層面的練習,保持高度專注和覺知,是薩古魯一直強調的,能夠協助我們開創生命的品質,可以見得瑜伽士的積極性。
但如何保持高度專注和覺知?除了飲食,瑜伽練習就能提供很好的幫助。
「時時刻刻都要保持覺知,然後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下一刻是必然的嗎?
不是。
如果你在這一刻是有意識的,你會發現只有這一刻才是必然的。
那麼,下一刻呢?
有一百萬種可能性。
如果你是有覺知的,就會積極地、機動地接受這一刻,而你自然就會活在人人渴求的幸福當中。除此之外,無其他可能,因為幸福不是一個情境、一個目標或一個目的地,幸福就是你存在的常態。於是,痛苦就終結了。」
除了身體層面的練習,保持高度專注和覺知,是薩古魯一直強調的,能夠協助我們開創生命的品質,可以見得瑜伽士的積極性。
但如何保持高度專注和覺知?除了飲食,瑜伽練習就能提供很好的幫助。
D
「然而,一旦你接受了某物,它就會成為你的一部分。如果你接受某物成為你的一部分,就算只有片刻,你就會生出一種深刻的和諧感,你就與生命調合了。如果你的接受是完全不保留的,就能體驗到整個的存在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這段話很奧妙,對此我有許多美好的體悟。
舉個跟瑜伽相關的例子。
教學時,會遇到各種背景的同學,有時在某些事情、想法的溝通,甚至僅僅是練習問題的討論,不見得順暢。
起初遇到這些出乎意料的同學反應時(例如衝突、責備),會有些意外,甚至會萌生不想教學的退意,畢竟我本身個性較為低調內向。
但越是這種時候,越是可訓練自己「接受」的時刻。
我接受的是,來到面前的同學們的反應、行為、情緒,並更進一步地瞭解這些反應、行為、情緒的需求,這往往能帶給我恍然大悟的感覺,甚至因此更靠近同學一點,出現更和諧的頻率。
E
「正如你是存在的一部分,存在也是你的一部分。正如一滴水是大海的一部分,大海也是一滴水的一部分。這是因為時間和空間不是絕對的,它們也可以被延展和縮小。瑜伽向來有這樣的說法:你可以把整個宇宙打包裝進一顆芥菜種子裡!現代物理學證實,時間和空間並非我們過去認為的那樣。因此,一旦你超越邏輯的局限,也就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如果你的接受是完全的,那麼所有一切——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此時此地。」
時間並非頭腦認定的線性流動,但過去和現在的重疊,已不難想像,至於現在和未來的重疊會如何發生?
自小我對於時間折疊有諸多經驗,還不明白時,只能以「預知」這種較靠近的解釋、理解,但仍認知到當中差異,之後才清楚原來這是時間奧妙之處,無法用邏輯解釋。
但至少可以確認的是,我們當下的所作所為,不是只會影響未來,甚至也能影響過去。
F
「你是一個賴於感官的存在。你的整個人生經歷是一種特定的感受。如果你感覺不到某種感受,甚至會覺察不到某部分身體的存在。當你的腿麻了,你甚至不確定它是否存在。『受』給了你感受,用這種體驗來提醒你是活生生存在著。你對感官輸入的認知方式,就是你經驗生命的方式。」
小嬰兒有個階段是學習認知,也就是搜集外界的資訊(例如周遭人們的表情、聲調、反應),以學習如何判斷、應該要回報何種反應。
比方說,小嬰兒不小心滑了一下,若周遭大人們是很緊張擔憂,通常小嬰兒就會認為這是很可怕、很嚴重的事情,於是開始大哭。
但如果大人們的反應很鎮靜,並稱讚他很勇敢、鼓勵他要更小心踩穩,通常小嬰兒也不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
既然:「你對感官輸入的認知方式,就是你經驗生命的方式。」
也可推論,我們以為的認知,實則承襲於周遭人事物的反應,常不是自我建立的認知。
我個人在明白這一點之後,才更清晰地開始在當下學習重構自我認知,這讓我能用嶄新的方式經驗生命,是非常美好的幫助。
G
「不妨就從以下這個深刻的領悟開始:這一刻是必然的。
換句話說,也就是讓這個簡單的真相滲透你:我的回應能力是無限的。
如果你覺知到這個真相,就會發現目前看起來似乎限制你的許多東西,將會在二十四小時內消失不見!只要保持這種覺知三分鐘,你就能立刻看到不一樣。一旦你能穩定地保持這個覺知,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和佛陀無異。」
佛陀走過之處,都會繁花盛開,這不是因為何種神通,而是佛陀回應世界的能力,是無限的。
所以即便一朵花,祂也能夠投以無限的專注和關愛,花朵自然為此綻放。
既然這一刻是必然,我們也能對此刻此地的一切人事物或事件,都投以無限的回應,那麼同樣的,我們也能對此刻的自己,也投以無限的回應。
那這份回應,就是完全接受自己的起點。
還需要進步的自己、還有許多情緒的自己、還有這些那些自認為可能很糟糕的自己,以及做各種努力期待能更喜悅的自己、能夠為所愛的人事物投入的自己、其實已經很美好的自己,都是自己的樣子。
完全接受,就能完全回應。
為人生出現每時每刻各種選擇,都給予回應,和包容。
那你的生命也能夠繁花盛開。
H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有個越來越熱門的趨勢──透過前世回溯的方式來深入探討個人業的結構。對一個走上靈性道路的人來說,這是絕對沒有必要的。詳查細審頭腦的內容,是個沒完沒了且毫無意義的練習。靈性探求者並不想選擇性地擺脫業,而是要把業的整個包袱都完全放下。」
如果知道自己的前世曾是王公貴族、神秘祭司或威名顯赫的人物,也曾是市井小民,應該常會將前者掛在嘴邊,忽視後者人生。
人都希望自己有獨特性、高人一等或「更有靈性」,所以「緬懷」自身不知是否真正存在過的輝煌過往,應當也暗示了自己對現狀的不滿足、想脫離現狀的欲望。
這層否認、難以接受此時此刻的心念,正是無法活在當下一刻,無法完全放下業力包袱的根結。
「有個越來越熱門的趨勢──透過前世回溯的方式來深入探討個人業的結構。對一個走上靈性道路的人來說,這是絕對沒有必要的。詳查細審頭腦的內容,是個沒完沒了且毫無意義的練習。靈性探求者並不想選擇性地擺脫業,而是要把業的整個包袱都完全放下。」
如果知道自己的前世曾是王公貴族、神秘祭司或威名顯赫的人物,也曾是市井小民,應該常會將前者掛在嘴邊,忽視後者人生。
人都希望自己有獨特性、高人一等或「更有靈性」,所以「緬懷」自身不知是否真正存在過的輝煌過往,應當也暗示了自己對現狀的不滿足、想脫離現狀的欲望。
這層否認、難以接受此時此刻的心念,正是無法活在當下一刻,無法完全放下業力包袱的根結。
I
「大部分的時候,人們會把責任推卸給自己過去的業。可悲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錯失了當下的巨大潛能;他們確保了未來是過去的重複,把當下的轉化力量低價賤賣。
問題不在於你過去的業,而是在於你現在的業正在尋求一條逃路。它想要把責任推給別人,想要回到過去或前往未來,它想要逃離當下。於是,受害者心態和被動性的舊有循環就會不斷地自我延續下去。停下來觀察一下,你很可能發現自己當下就在這麼做。」
《地藏經》提及:「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且難調難伏,可用以上這段解釋一二。
哈達瑜伽在頭腦和業之間創造距離,這距離會出現在當下,呼吸的那一刻,像一切靜止,於是在靜止中無限的可能開始湧動。
J
「你所謂的業,也就是你所攜帶的那個裝著習氣和傾向的包袱,就只存在你的記憶和想像中。因此,如果你深深地、完全地、徹底地處在當下這一刻,就已經卸下了你的業的包袱。
是時候放下過去了。有意識地去活,你就會發現當下這一刻不可能被分割為過去和未來,也無法被分割成這時和那時。這個宇宙所有曾經存在過的事物,只有存在於當下;而所有將會存在的東西,也唯有存在於當下。
當下是你唯一的住址,此時此地是你唯一的住處。」
在 isha 學習或內觀時,最主要的重點都是當下,要全神貫注活在當下。
無論是練習、走路、吃飯或洗澡的時候,都保持最專注的狀態進行一切活動,會發現當下才是真實的,感官也能更加敞開。
只是在台灣有太多資訊流動,儘管坐在家裡,也可以感受到其他鄰居的 wifi 訊號、電器震動,相對是比較複雜的環境,因此我以往一段時間就會到各個不同地方靜修、自主內觀,這也是卸下雜訊的方式之一。
更多資訊
學習路徑參考:https://ppt.cc/fdaGWx
歡迎追蹤
FB: https://www.facebook.com/Isha.Lalayoga
IG:leelayoga.isha_taiwan
信箱:ishatwlal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