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薩古魯書籍《 karma 》心得與摘要(四)


A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所有的靈性進程,基本上都是在挖掘累業的倉庫。修行者是分秒必爭的人,他們想盡可能挖出更多的業來消解,而不是等待每批分業按各自的時序成熟。這就是為什麼,靈性練習有如此大的一部分是以行動為導向。」​
這裡的行動導向,指的不僅是身體的練習,更是不牽掛成果的行為,也就是無私地奉獻。​
我先前常回印度 isha 中心,除了回去進修,也是回去當義工,例如協助教學活動。​
無論做什麼工作,我們都會不斷開會,尤其新活動的初始,聚集所有新義工的第一次會議,除了討論未來工作事項時,也會觀看薩古魯的影片,當中就是不斷提到這個概念:​
無私地奉獻、平等地服務、完全地投入,絕對是消除分業最快的路徑。​
就如先前心得分享中提到的,我也曾因為在執行義工任務時,實在太過忙碌而中斷練習,但沒想到,練習沒有因為中斷而退步,反而有非常大的突破。​
如果你認同 isha 哈達瑜伽是另一個維度的練習,應當就不難理解這緣由,也會更理解,許多練習其實不見得是刻苦賣力得來的。​



B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人的內在有許多衝動和傾向,但並不是所有的衝動和傾向都會迫使我們產生外在的行為。然而,每個人身上還有一種業,必須以外在行為來解決,而其餘的業可於內在處理。你如何處理現在行業很重要,因為它會造成未來的後果。」​
在盛怒的情緒裡,有的人會產生破壞一些人事物的想法,但也許只是頭腦想像一下就消氣了,這就是所謂的「不是所有衝動都會產生外在行為,而且是可在內在處理的業」。​
但如果盛怒時的行為,是真的以傷害去解決事件,或改以和解來解決事件,很顯然,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做法,會造成未來不同的後果。​
不過這都是比較直接反應的例子,《薄伽梵歌》更進一步地將行動細分為:「正確行動」、「錯誤行動」和「不行動」。​
這三種很難區分,不過智者可以看見不行動中的行動、行動中的不行動,因此智者不會牽掛行為的成果,也就是會盡心無私奉獻(如前篇所述)。​
所以,到頭來仍是在告訴我們,現在行業儘管難以扭轉,但無私奉獻,能夠讓未來變得更好。​


C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曾提到,過去的業就像已射出的箭,我們對它們已沒有控制的能力,它們正是我們目前的命運;我們能控制的,就是才裝上弓箭,但還未射出的箭。​
例如我們已無法控制、改變童年的生活,但童年的經歷卻仍在影響我們。​
既然如此,若我們能掌握現在的行為和所思所想,這都會深深影響我們的未來,無論未來多遠多近,你總能抵達由當下所創建的美地。​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你可以透過當下做對的事來改變你的未來;不需要任何練習、也不需要提升意識,你就可以轉化自己的未來。今天你做出對的行為,你的未來絕對會往正面的方向前進。」​



D


一個從小就活在許多驚懼、猜疑、孤立的人,令人遺憾地,常會帶著源自於童年的防衛行為長大,眼前所見或許都只是少時記憶的回放,生命也只是不斷重複製造相同的情境、相同的業。​

可一旦有機會進入不一樣的世界,接觸到不一樣的人事物,過往記憶才會產生天翻地覆的扭轉,那些受傷的人們,或許才有機會認知到,原來世界有愛。​

聖者就像一棵果樹,即便你拿石頭丟躑,他也會回報你果實。​

人們期待的是這樣的吧,投擲石頭後,不再像各種受傷記憶裡的,只收到更強烈的武器,而是滋潤的果實。​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你的行為出於記憶,毫無疑問地會造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說,人類所有的行為只有兩種:會消業(karma-nashana)的行為,以及會造業的(karma-vriddhi)行為。」​

看來,儘管傷痕仍在,但不在任何一個當下此刻回放這些記憶,只把每一刻當成全新的人事物,那就不會造業。​

甚至還會成為美麗的果樹。​



E


榮格曾說:「如果沒有意識到無意識,它將會操縱你,而你稱之為命運。」​
原來命運並非外在主導,而是內在,所以​
in is the only way out. (轉心向內,才是出路)​
但如何向內探求?如何意識到無意識?​
每每在印度內觀時,有許多嚴格的指示,不看山、不看花、什麼都不看,只看眼前三寸地,我很喜歡,所以不管在哪裡,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進行自主內觀。​
人生如河流,只有什麼都不看,讓內在的流動暫息,才能在水面平靜無波時,認清河床底下的一切,而不止於石縫中上升的水面氣泡。​
我們總被水面炫目的氣泡吸引,以為這繽紛的氣泡就是人生的全部,卻不見河床底下的石頭,才是氣泡的起源。​
其實這些石頭,是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意識,而從石縫中升起的串串氣泡,只是無意識的具體顯化,也許是念頭、情緒、事件或任何行為。​
所以不要執著這些短暫的氣泡,應當繼續往河內細細尋路。​
當你能看見這些石頭,搬開它們,或排成你要的樣子,你將不再被命運操控。​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你今天無意識的行為(包括想法、情緒及行動)所導致的後果,將驅使你產生明天、一年後或甚至是下輩子的行為。換句話說,無論你怎麼做,命運總會把你帶入一個境地,使得你不得不行動。」​



F


《薄伽梵歌》記載,Krishna(克里希那)曾提及,有位名叫 Chitargupta 的記錄者,專門登記人一生做過的所有事情、說過的所有言語,以用來決定來生的父母、性別、會遇到的人事物。​

Krishna:「這一生中未能開悟成功的人將會有來生,但他們的努力不會白費,他們將會出生在一個有智慧的家庭,讓他們能繼續努力,且由於對前幾世的記憶和印象,他們將會受智慧吸引,經過生生世世的努力,他們得以解脫。」​

這意思是,還在人間的我們,其實是循著前世留下的「作業」而生活,既然如此,現下我們如何回應這些作業,也等於決定了我們來生的樣貌。​

所以,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造成人類強迫性的行為不斷循環下去的,就是未來行業,而這也導致印度靈性傳統認為的生死輪迴。它迫使人類一次次回到具有肉身的狀態,解決自己繼承的業。」​

一次次的輪迴,不是恐嚇,而是生命的寬容。​

當我們意識到生命可以如此擴張到生生世世,就能明白反覆投生是為我們提供無限的機會,去學習、頓悟如何用更有愛的方式回應,回應所有迎面而來的你自己。​


G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我們從來就不應該透過行動來追求圓滿。圓滿被視為一種內在狀態,無法向外求得。」​
訓練期間,薩古魯一再提醒我們,要先存在(being),再行動(doing),而後才能擁有(having)​
也就是先存在內心的寧靜平和、成為瑜伽,再開始教學,絕不是先進行瑜珈教學,才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瑜伽老師。​
存在與行動的先後順序若正確,會輕鬆許多,因為內在若已出現相應的特質(being),或你所想要的畫面,行動(doing)往往會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而就算結果不盡如人意,也不會困擾你,因為長遠來看,都會是將自己推向更圓滿的境地。​
對此我個人有許多美好的經驗,儘管我對於 being 的認知還未清楚透徹,不過至少這些經驗讓我明白,會讓內心感到束縛的,往往是行動後的成果,而非過程。​
所以《薄伽梵歌》提到:「有智慧的人放下行動的果實,因此擺脫了一再投生的循環。」​



H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在 Isha 瑜伽中心,許多探求者被置於高強度活動的狀態下,所以有人可能會好奇:『這些走在靈性道路的人,為什麼每天工作二十小時?』在大眾認知裡,靈性意味著某個人半夢半醒地坐在樹下,但事實遠非如此。」

如前幾篇心得所述,每次回印度 isha 中心,其實每天都非常忙,從早到晚幾乎沒有休息,尤其是有教學活動的時候。

但奇妙的是,就算因此有時無法好好做完練習,但許多練習卻更進步了。

這方面的進步,不只是體式達到更標準的狀態,更是進入一個難以言喻的層次,後來研讀一些經典,才了解到更內在的層次竟已觸及經典、薩古魯所述的狀態。

例如《瑜珈經》中的:

pra-yatna-shaithilyananta-sam-a-pattibhyam​

因鬆勁,融入無盡。

意即:瑜伽的體式,之所以做到穩定且舒適,是因為能夠鬆弛勁力,以及能夠將覺知融入無盡之中的緣故。(摘錄自《瑜珈經》行門篇,斯瓦米韋達著)

薩古魯表示,高強度的身體活動,能夠快速消解分業,可想而知,當分業消融到一定程度,身體可能會有所改變,體適自然會展現出來。

簡而言之,在我的經驗裡,全心全意投入在某樣活動中,並不問結果,這產生的業力消融,遠比單純靜坐冥想快上許多。



I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當分業開始鬆開後,你可能會注意到這些長者的變化:睡眠時數減少,且會睡得很沉。這可能是分業即將終結的一個徵兆。這時巨大的業庫還在,但這一期的分業已經快到盡頭了」​
我平常需要的睡眠時數不多,大約五個小時即可應付一天活動,師資訓練時則是一天只睡四個小時,但保持大量練習。​
也就是每天睡眠時間約為 23:30-03:30,而且都是沾枕即眠,睡眠也乾淨到好像閉上眼睛之後,下一次張開眼睛就是三點半。​
但這並非依靠意志力執行,而是自然而然達成的。​
雖然我不清楚自己是否如薩古魯所述的,是分業即將終結的徵兆,但如何自然而然達到這個狀態呢?​
大量練習,正確地讓身體處在冥想、放鬆的狀態,並且食用乾淨、具有 prana (氣)的飲食,很快就能縮減睡眠時間。​




更多資訊





報名連結:https://ppt.cc/fWhD6x
學習路徑參考:https://ppt.cc/fdaGWx

歡迎追蹤
FB: https://www.facebook.com/Isha.Lalayoga
IG:leelayoga.isha_taiwan

信箱:ishatwlal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