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2年8月19日 星期五


薩古魯書籍《 karma 》心得與摘要(三)


A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人固有的業的模式,其吸引力可以很強大,因為多數人對熟悉的事物會有安全感,無論這些模式或循環是大是小都無關緊要,只要他們重複出現,就會對那些害怕不熟悉事物的人提供一種安全感、認同感,甚至是力量。」​
此段非正式翻譯,只是我個人翻譯筆記。​
我應該算是很「宅」的人,如果沒有教課,大約就是練習、看書、做功課,現在還多了照顧寶寶,研究副食品。​
其中,像練習、看書這些都是我喜歡的事,甚至還開了一家書店,讓我能夠直接查找、買進各種書籍,任何我有興趣的書。​
如薩古魯所述,從業的角度看,這些熟悉的事物(如:喜歡看書),對我的吸引力非常強大,甚至長出力量(如:費盡千辛萬苦開了實體獨立書店)。​
有趣的是,這也只是如前兩章提及的,生命只是不斷圓滿自己的願望,所以,每天看很多書是我的願望,而開書店是最直接,同時也最辛苦的圓滿方式。​
但在生命許多過程裡,我也學會了,面對各種挑戰,盡量體會、盡量學習,那麼看似陷入業的固著狀態裡,實則學會隨遇而安。



B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無論你是否意識到,你身體裡每個細胞都記得生命中的時時刻刻,也不斷展演這些記憶。」​
身體、脊椎乘載的記憶遠超想像,甚至有許多超越頭腦層面的記憶。​
例如,一個小小孩的笑聲、走路的姿勢、一些表情動作,幾乎都是父母的翻版,這並非來自語言教導,而都是來自每個細胞在沈浸後,不斷地吸收和展現。​
所以順帶一提,有許多同學們前來上課時,最常出現的疑問之一就是:「動作這麼多,真的記得起來嗎?」​
可以的,我每次都會分析可行的幾個原因,其實最主要的因素仍是,要信任你的身體,我們總習慣以頭腦記憶,但實際上,透過你的身體來記得,其實是最快、最可靠的方式了。​
所以,放心上課、專心上課,回家好好練習,你遠比你想的還要強大。



C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地球上曾經發生的所有事情,你的身體依然記得,因為你的身體是這個星球的一小部分。」​
先前寫過一篇文《什麼是和宇宙校準對齊?》(連結請見留言處),內文正是闡述這個觀念。​
身體其實就是宇宙原則的具體展現,你能夠在身體的任何一個角落找到宇宙運作的規則和秩序,這也就是為什麼,你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強大。​
你的身體乘載的記憶不僅是大腦記憶的十億倍以上,更是與宏觀宇宙遙相呼應的微觀宇宙。​
實際上,在我的經驗裡,身體不僅能記得過去,也可以看到未來,但這牽涉到更複雜的「時間」的維度。



D



過往瑜伽士進行教學時,會搭配示範,也就是有兩種教學方式:​
1.​
瑜伽士本人講解,同時示範。​
2.
瑜伽士本人講解,另一位瑜伽士或弟子示範。​
以前我參加師資訓練時,很榮幸在畢業前,就成為學校指派對外教學、示範的老師,也就是我有能力進行 self-demo, 單獨教學,同時示範。​
這當然是因為我可以分毫不差地將所有體式做到非常標準,所以當時有很多印度同學們,都很希望我可以留在印度,協助他們教學,畢竟同時具備教學和示範能力的老師非常稀少(這也是以往 isha 瑜珈比較難推廣的原因)​
在剛畢業那幾年,我幾乎是靠我個人 self-demo 進行教學,包含當場示範 Anga 等所有動作,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同學通常較為凝聚,但這也需要很強的專注力。​
後來 isha 為了加速推廣,有錄製了教學影片,其實影片有很好的輔助功能,也解決了以往大部分的老師們,需要同伴才能教學的窘境。​
這幾年教學時發現,有時後有些同學若有瑜伽基礎,有可能會帶入以前練習的經驗,而看不見動作差異,可能練習幾個循環仍會用以前記憶的動作練習。​
不過,上課時若能非常專注觀察的同學們,通常能夠非常快速掌握所有動作,提問的問題也很超前、很關鍵。​
這兩者的差別是「看見」。​
在很專注的狀態下,你能看見非常多意想不到的細節,甚至更靠近生命一點。​
然後你會發現,這套瑜伽,靠著專注,就能做好十之八九,因為這是一套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瑜伽,不是只有身體的運作,而是整個生命的推動。​
你若看得見生命,瑜伽,就會好好運作了。​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Don't look for anything. Don't look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Don't look for God. Just look—that's all. This is the fundamental quality of a spiritual seeker, as life is about seeing what is there, not about seeing what you want to see."
「什麼都別尋找,別尋找生命的意義,別尋找上帝,只要去看——看就是了。生命在於你看見什麼,而不在於看到你想見的,這是一個靈性探求者的基本特質。」



E



當一個人決心先成為自己,這個體化的過程,本就是英雄的旅程。​
我們有太多非自我,由非自我形塑而成的個性,在不同情境中流動,但這流動的方向往往被祖先、家族流傳下來的 samskara 左右。​
所以這些自我,不是真實。​
但「自我」是想出來的嗎?重新創造出來的嗎?或選擇出來的嗎?​
「自我」出現之前,先看見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才華,看見之後,就有力量漸漸擺脫權威、流行和集體意識的宰制。​
然後漸漸完滿個體化的歷程,之後才能漸漸地,由明白自我與他人的各種異同,開始消解邊界,然後與萬事萬物合一。​
所以,別逼著自己一定要馬上抵達萬事萬物皆可包容的狀態,這不是一蹴可幾,先讓自己形成獨立的個體,才有包容萬物的高度。​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We owe a great deal to our ancestors. But if we are to live on this planet as independent full-fledged lives—not as puppets of our forebears—we must first find ways of becoming individuals."​
「我們深受祖先的恩澤,但若想在地球上活出一個自主成熟的生命——而不是成為祖先的傀儡,那我們必須先找到成為獨立個體的方法。」​



F

台灣有許多民俗喪葬儀式,除了有文化跟對另一個維度的協助,也有安慰生者,並協助生者脫下亡者影響的力量。​
以前對這方面不是很了解,直到我的媽媽離世時,透過一些儀式和經文才感覺到,這些存在對許多可能來不及告別的人們,有多重要。​
在停靈期間,有項儀式是在某些特定的日子,可以燒化要給媽媽的用品,當時有準備一些紙紮屋、紙紮的精緻玩意,但我們以為只要單純燒化即可,後來一位協助辦理儀式的師姐,很細心地告訴我們,要補上哪些字句、要蓋手印等等。​
也許這位師姐只是舉手之勞,但光是這個貼心又篤定的舉動,對當時悲傷的我們而言是非常大的安慰,心裡自然而然地相信,只要這麼做,媽媽就可以收到我們的禮物。​
當時我不斷唸誦經文、佛菩薩名號經迴向給媽媽,我想人在痛苦中有了這樣寄託,真的帶來一些安心,也會更想辦法將自己推到毫無雜念的巔峰去完成這些功課。​
這極其專注的狀態,很直接地讓我與痛苦拉開了一點距離,若習慣附著痛苦,它會放大;若有機會靠著專注切斷、拉開對痛苦的附著,影響力會漸小。​
儘管悲痛仍在,但這是當時讓我很快走出悲傷的方式,甚至在當時我同時完成了書店林林總總繁瑣的申請設立,包含裝潢、設計⋯⋯。​
專注,正是薩古魯不斷告訴我們的,超脫的方式。​
母後約一個月,我完成了百部《地藏經》、萬遍名號,當日凌晨半夢半醒間,十分清楚地看見菩薩與媽媽就在我身邊,穿著我們先前燒化,媽媽常穿的衣服,神態看起來不錯,我也趁機告訴媽媽,辛苦一輩子了,我們心裡捨不得,但別有牽掛,必定在西方極樂好好休息。​
《地藏經》提及:「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
在這過程中的專注和諸多感應實例(上例只是其一),以及喪葬儀式中許多同時撫慰、超度生者與亡者的細節,的確是給了彼此放下,和重新的開始。​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Every culture has variations of these rituals. Jesus urged his disciples to leave the dead to the dead. And we have to do so if we seek ​ to become truly alive. These rituals signify our desire to wipe our slates clean. They are our ways of saying that we do not wat to live out recycled lives. We want to start fresh. We want to write our own scripts.“​
「不同文化有不同儀式,耶穌曾勸勉弟子把亡者留給亡者,若我們想真正地活著,就必須這麼做。這些儀式象徵我們想重新開始,我們藉著這些儀式表達:我們不想再複製亡者的人生,我們想要全新的開始,想要寫下自己的劇本。」



G



在各種關係中出現傷痕,許多人常有的疑問是:為什麼受傷的是自己,卻要先理解那些帶來傷害的人們,然後還要再鞭策自己去原諒、進行和解,甚至感謝這些事情的發生?​
我想,不是全心全意的原諒,不必要逼迫自己原諒。​
因為一旦「原諒」成為必須,那不再是美德,而是另一種會形成自我厭棄的壓迫。​
再者,實際上,原不原諒只是單方面的認為,另外一方說不定也猶豫著是否要原諒我們,因為生命本就錯綜複雜,對同一個事件,每個人都站在不同視角,自然有不同的解讀,一般時候沒人看得見全貌。​
但理解很重要,能理解對方,就是打開自己單一世界的窗口,也讓所處世界變得更大的機會。​
而且很好的是,如果理解不只是停留在大腦智識層面,而是能更進一步地,出現在不同層面、不同維度,常常會帶來深入的領悟。​
甚至會出現不曾做過、想過的選擇,而這些選擇,無論在現實層面,或在我們無法想像的維度,都會產生美好的影響。​
例如有不少同學們分享,光是前來上課幾天,就好像打開了什麼開關,有的同學忽然解開了過往的心結,有的是有勇氣踏入新關係、新工作,有的忽然想聯絡許久未見的家人朋友訴說感謝,然後從這些起點,像漣漪一樣擴散到周邊。​
畢竟進入這門古典瑜伽課程,即是不同的狀態,也是一種啟引,和開始。​
由一個人在更高層次的領悟,開始照亮身邊的人們,漸漸地,這點光明讓更多人領悟,而後大家一起除舊佈新,踏入新生活,即便只是同個區域的陌生人就可如此一同提升,更何況是有血緣關係、更緊密連結的家人。​
這也是我後來更用心投入教學的原因,單純只希望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人們也能活在更是清明有愛的群體中。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But the benefits of an initiation on the etheric level can still impact others in the lager family context today, even if the impact is to a lesser extent”​
「在以太身層次的啟引所帶來的好處,現在仍然能夠影響家族內的其他成員,即便影響的程度較小。」



H



婆羅門初始思想認為身體和宇宙息息相關,即是和宏觀宇宙並無二致的微觀宇宙,所以崇尚身體潔凈,尤其是孕育新生命之前。​
古印度掌權者,甚至會要求夫人與聖者一同孕產下一代,為的就是讓新生命,有最少的家族業力連結,如此能為國家做出更好決定。​
許多印度神話中都能找到這概念:父母身心負擔越小、業力負載越小的狀況下,越能孕育出更清麗的新生命。​
例如印度女神 Sarasvati 她原是由梵天的左手大拇指生出,算是梵天的女兒,不僅是集智慧與美麗於一身的女神,又擅長音樂、語言⋯⋯(也就是東方的辯才天、妙音天女),後來梵天愛上她,想娶她為妻。​
但 Sarasvati 身為女兒,當然覺得非常不妥,所以四處奔逃,不過梵天長出五顆頭顱只為能馬上找到 Sarasvati,十分執著。​
後來是濕婆 Shiva 為了阻止,才砍掉梵天其中一顆頭,並詛咒梵天不再被世人崇拜。​
所以現在印度幾乎都覺得 Shiva 既深情專一又有義理,梵天就還好。 ​
可儘管 Sarasvati 是這樣的出身,她為了想要有孩子,仍是前往喜馬拉雅山修行,之後生出了詩歌和韻文之神,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也由此而生。​
這些神話也是在告訴世人,不論是何種負累重重的背景,也不要認定自己的人生終將被壓垮,或只能不斷重演家族輪迴,因為透過清淨修行,仍然能超脫過往,產下更為明亮的下一代。​
所以,好好練習,好好成為一個好人,不管是不是為了下一代,這都是為了你自己,和你這一代,明亮的未來。​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If the body remembers its own parentage too much, it will not be able to house the new child—who is of different genetic material—as effectively. If there is too much memory, there will be struggles within the body."​
「假如母體帶有太多家族記憶,將無法完善地保有新生命—他們具有不同的遺傳物質,也就是若有太多記憶,身體內部將紛擾不斷。」



I



在不同場合使用過的物品,都會留下記憶,比如我在好幾年前的師資訓練時穿過的衣服、用過的牙刷等,帶有飽滿的自信,一觸碰就會想起當時踏實認真的喜悅,而在媽媽的告別式上穿過的衣服,仍留有許多悲傷,所以下意識地不想再碰。​
沒有生命的物質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的身體,身體確實可以記得一切你的經歷,是十分龐大奧秘的資料庫。​
但這些資料若無法得到整理或精簡,只會不斷衍生,輕則影響活力,重則影響身心健康。​
isha 哈達瑜伽練習,十分奧妙的是,能協助我們精簡這些記憶,並讓還需要存放的記憶變得有條不紊,那麼做任何事情,常常可感受到高效的能力。​
例如,在訓練期間有很多考試,一開始我也覺得我的頭腦有點混亂,其中有一份文書考試的內容我甚至進度緩慢,其實以前學業能力應該不錯的我,覺得有點挫折,但隨著非常投入在練習當中,加上生活單純,能感受到自己變得越來越清簡,各方面能力也有所提升。​
後來,我甚至可以只花一個小時,就背完要考試的新文章內容,大約 4000 字(包含英文、梵文),而且像複製貼上一樣完全一字不差,連介系詞、標點符號的位置也完全正確,協助考試的學長姐也很訝異,從未看過如此精準的表現。​
這有助於我在教學時的觀察,所以才能在上課期間同時注意所有同學的動作是否有誤差,對我來說不是問題。​
以上單純是頭腦的記憶,其實身體的記憶也透過練習變得更清澈敏銳。​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When your hard disk is full, you cannot take in any more ​ memory; it is already memory saturated. But when the body is uncluttered, it becomes a tremendous tool. If you simplify and reduce the volume of physical memory through yoga, the body can turn into a powerful instrument of perception."​
「當你的硬碟滿了,就無法再儲存更多,因為記憶已然飽和,但如果身體記憶還未存滿,就會是一個絕佳工具。如果你透過瑜伽去精簡並減少身體記憶的存量,身體就能變成一個強大的感知儀器。」​



J




節錄薩古魯《 karma 》其中一段:​
"In the outside world, their runanubandha would often draw them to a certain set of people or places or circumstances over and over again. Kshetra sanyas——a Sanskrit term that refers to a vow to never leave a certain consecrated geographical space——was a way for seekers to liberate themselves from the overpowering tentacles of physical memory."​
「在外面的世界,探求者的 runanubandha(身體記憶)往往會一次又一次地把他們拉往某類人、某個地方或某種情況。而『地戒』(kshetra sanyas)——這個梵文術語,指的是絕不離開某個聖化地理空間的誓言——這是讓探求者從身體記憶的強大觸爪中解放的一種方式。」​
很多同學曾跟我分享,開始練習之後一段時間,生活漸漸改變了(如前幾篇所述),其實正是因為身體記憶改變,甚至清減很多,所以無論主動被動,生活都會以一個嶄新的方式推前。​
可見身心真實為一體,若我們照顧好自己的狀態,就不會在就有輪迴中往復。​
至於地戒,之前曾分享過(請見部落格前文),以前我曾往來許多瑜伽士開悟之地,有時會看到在這些地方有長駐的人們,他們也許是和在此地開悟的瑜伽士頻率相應,所以甘心做出地戒誓言,並用最少的資源生活,只求在這層結構下循同樣的方式開悟。​
我一位友人的奶奶是位瑜伽士,後來也順利直接出體離世,她一輩子從未離開同一個村莊,但她並不是因地戒而不離當地,而是更崇敬的,依靠自己投入到極致的修行,而使當地成為聖地。​





更多資訊




報名連結:https://ppt.cc/fWhD6x
學習路徑參考:https://ppt.cc/fdaGWx

歡迎追蹤
FB: https://www.facebook.com/Isha.Lalayoga
IG:leelayoga.isha_taiwan

信箱:ishatwlal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