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任何決定都有回報,回報的方式是與當初的起心動念呼應,這也就是業力的中性概念。
也因此,一路走來從未抱著「我想幫助他人」的心態行事,僅僅是完全投入在自己能做、當做的工作中,看看自己能如何做得更透徹一些。
可他人真不夠好嗎?
不見得,人一生會接觸到的資訊、要學習的技能太多,是各門學問越發精緻的時代,本就很難面面俱到,「不夠好」很可能是還未曾接觸過相關資訊。
所以我方真的比較好嗎?
也許某部分的能力突出,但單純用「好」定義整體,容易帶來失落。
例如,我兒今年很愛拼拼圖,他還不到兩歲半時,就已經會自行默默完成 70 幾片的拼圖。
我比較少空泛地讚賞他:「你好會拼拼圖,好厲害喔!」
因為大腦容易對此有想像:「好會拼拼圖是什麼意思呢?」、「好會拼拼圖才厲害嗎?那如果我哪天不喜歡拼拼圖了,是不是就不厲害、不好了呢?」
儘管是稱讚,也可能會因為我們自以為好的「標籤」,出現疑問。
我的做法是,通常會具體地表達感受:「你可以一個人專注地拼拼圖,還會分類、還會先找出邊邊角角、還知道比對完成圖找拼圖的位置,拼好這麼多片,觀察力很好喔!」(當然是拆一句句短短的稱讚)
差別在於,後者的稱讚不是落在「事件」,而是落在「能力」上,能力是一生都能夠累積茁壯的,不會因為事件改變,也不會受困於好壞二元,這才是一個孩子/一個人最珍貴的寶物喔。
所以在教課時,我也是如此,我的任務就是在課程中、寫文時給出我有的一切,但沒有任何一絲「我想幫助他人」的慾望。
畢竟我能力有限,但這是能為這世界、眾生命奉獻的一點點思考,同時也是在鍛鍊自己對奉愛的投入。
更多資訊
這邊是所有連結,謝謝贊助我寫文~
報名連結:https://ppt.cc/fWhD6x
學習路徑參考:https://ppt.cc/fdaGWx